热点红会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热点红会新闻

走访地震灾区民族团场学校:维族牧民学习汉语热

发布时间:2014-02-24 11:35:41     来源:     发布者:     浏览10598

  

  

  十字会工作人员查看一牧场中学受损情况

  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新疆于田地震救灾工作组”22日走访了新疆建设兵团十四师一牧场(民族团场),进行受灾情况了解以及灾后重建需求评估。

  由于一牧场距震中心非常近,直线距离100公里,属重灾区,导致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这里居住的主要是维吾尔族牧民。

  工作组首先来到一牧场学校,双语教学的开展工作情况引起了工作组的注意。一牧场中学现有教职工40人,14个教学班,从学前班至初一共415人,民族学生占90%,地方学生156名,占37.6%。由于地处偏远牧区,离县城远,交通很不方便,生活条件差,少数民族牧工不愿把孩子送往县城就读,更不愿丢掉自己的母语,因此学校领导决定自2003年9月开始实施双语教学模式,小学六年全部用汉语授课,从一年级开设一门维族语文课,这种模式延续至今。

  “我校‘双语’教学水平得到了附近乡镇家长的好评和社会的认可,学校除了兵团户籍的学生外,还有一部分地方学生,他们的家长都是为了子女能更好地学习汉语,专门送到我们这求学,学校生源不断增大,已经由200多人提高到400多人。”校长谢贤碧告诉记者。

  一牧场政委施永学说:“很多牧场周边乡镇的农牧群众想把子女送到我们这来上学,很多都找熟人帮忙入学,我们非常想满足他们的要求,但是我们的教学楼、宿舍有限,以后我们会争取扩建更多的宿舍、教学楼等教学设施。”

   在他看来,接受地方学生到牧场学校读书,一方面能够加强地方学生的汉语水平,加强学校的“双语”教学建设,另一方面对加强兵团和地方的和谐共处、民族团结以及社会稳定发展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然而双语教学目前也存在困难亟待解决,如“双语”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性认识不够等。

  “双语教育从幼儿园抓起和从小学抓起,效果差距太大。”施永学说,但目前学校幼教师资队伍缺乏,虽然已经将双语幼儿园的教学楼盖起,但目前三个学前班没有一名专门的幼儿园教师,所有科目的教学以及师资配备全部是小学义教阶段的教师担任。

  除学校外,工作组还查看了一牧场医院、民房等多处受灾情况,施永学向工作组汇报了地震以来的自救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工作组组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组织宣传部部长姚立新则对红十字会的人道服务精神作了阐释,并就兵团红会建设提出了新思路。

   

  由于地震,造成学校窗户变形无法关紧。

   

  地震使一牧场民房不同程度受损

   

   

  红会工作人员查看一牧场医院受损情况

上一篇:中国红十字会国际救援能力建设培训班在京召开

下一篇:走进于田地震灾区:住房重建是受灾群众主要需求